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高寒:纪实照片,必须要有勇气去拍

高寒:纪实照片,必须要有勇气去拍

作者: 新时代摄影网
发布时间: 2021-03-01
浏览量: 1479

前言

世界著名人文摄影大家布列松是很多摄影师备受推崇的偶像。我喜欢他的拍摄风格,且一直坚持“决定性瞬间”。当受众通过“决定性瞬间”,看到“现实”感触“背后的故事”,我的拍摄意义抑或达到了。或许,这就是我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吧。



本刊记者:王洁


Q
A
&


杂志:高老师您好!您接触摄影到现在已有20余年,通过对您摄影故事的了解,我很想知道摄影有什么魅力让您与他结缘后,就一直执着的追求到现在?


高寒:摄影作为一门无声光影艺术,在手机发达的21世纪,应该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近几年,手机摄影更加专业化,几乎人人都是摄影师,一部手机走天下,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走上摄影之路成为职业摄影师并持之以恒与之奋斗达到理想目标,这条道路是一条艰辛之路。摄影于我而言,就如我喜欢写作一样,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出于一种喜爱、兴趣,谈不上执着的追求。可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预定或预期的拍摄对象(主题)尽可能精益求精,达到最佳效果,尽量不留遗憾。当然,摄影本就是一种具有遗憾特质的艺术行为,任何一张照片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完美,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摄影师为了拍到一幅绝佳的照片起早贪黑、爬山涉水或者在野外隐蔽守候数十天的原因。这就是摄影的魅力。这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从而影响我摄影的过程,以及拍摄方向。因为很多时候,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那数百分之一秒,定格的不光是他人的喜怒哀乐彷徨无助兴高采烈,抑或也是自己以及更多的一部分群体。喜欢摄影的另一个原因是,与我从事媒体工作有一定关联,我喜欢写文字稿,也喜欢图稿(摄影),写文字稿格式化枯燥的时候是居多的,图片却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摄影,客观真实的反映、记录社会现实,有时候那种实实在在的视觉冲击力会令人过目不忘、激荡人心、百感交集。


image.png

《废墟上的涂鸦》

2018年5月24日,正在拆迁的成都金牛区跃进村。


image.png

《街头戴口罩的小伙》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成都街头。


image.png

《米饭的滋味》

2011年9月6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热柯依达中心校是大凉山最偏僻的学校之一,一名孩子第一次吃上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



杂志:您曾说医院一直以来是最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场所,通过这里,也最能看到人性真实的一面,纪实摄影如何既能帮助贫弱者而又不伤害他们呢?


高寒:是的,医院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可以集中看到人的生与死、健康与羸弱、贫困与富有。在这里,你的身心会经历从天堂到地狱或者相反的一个过程。因此,不言而喻,人性真实的一面会得到显露且易被放大。纪实摄影,往往都有意无意的表现人性,揭示人性。纪实摄影师,通常更愿意关注这种类型的主题,比如马克·吕布、布列松。在我看来,(当然我们要和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拍摄医院的情况区别开来),尤其要把镜头对准住在医院里的重症病人或者家属,这是显得残忍的。这里其实也是对摄影师个人人性的考验。这就涉及到摄影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纪实摄影师来说,这一点相当重要。在拍摄这样一组题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与院方、家属、患者沟通,尤其要征得家属、患者的同意,尽可能不触及拍摄对象的伤痛,找准一个视觉焦点,摄影师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抓拍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细节,保证客观性,尽量真实,不要夸张或者制造“惨”点,通过图片讲故事,这样的照片放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容易让人产生共鸣。马克·吕布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无论主题还是摄影,本身都来自生活。”举一个例子,有一年除夕,我去一家医院拍摄白血病患者过春节,当进入电梯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担心触及他们的内心伤痛。来到走廊里,听见很多病房里传来春晚的声音,我看到有些在用手机看有些在用电脑看,大多数家属和孩子的脸上都有露出笑容,这样我的心情也轻松了一些,简单问候几句,便开始抓拍,其中记忆很深的一张照片是一位父亲正用电炉煮面吃,旁边的病床上躺着他的孩子,我深受感动,内心仿佛被压上了一块石头,至今仍然忘不了那一幕情景。有时候你想去帮着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唯有通过相机拍摄记录下来并希望获得社会关注、关爱这一群体。当然,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拍摄过很多令人心情压抑的故事。这就要求纪实摄影师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及人文主义关怀。


image.png

《除夕》

2018年2月15日除夕,四川省人民医院一病房,父亲正在煮面,生病的女儿躺在病床上。


image.png

《恰似节日的聚会》

2015年6月1日,四川凉山美姑县。


image.png

2011年9月5日,四川凉山喜德县一小学。


image.png

《火把节狂欢夜》

2013年8月1日,四川凉山西昌。


image.png

2013年9月2四川凉山。


image.png

2013年9月6日,四川凉山昭觉乃拖村小学。


杂志:您曾在2015年12月6日拍摄了一组《掉渣楼》,这一组照片发布出去,成为百度热词,国内数十家媒体开始关注此事,跟踪报道,拖延几年的楼房质量安全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能否分享一下此事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在拍摄的过程有哪些难忘的、深刻的拍摄记忆能和我们分享?


高寒:拍摄这组照片的确是偶然,也想到发布出去以后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然,我更多的是关心问题会不会得到及时解决。当时有个朋友坐公交车看到有幢楼挂了一幅很长的条幅,红底白字写着:区长大人,您敢住吗?得知后,便将信将疑的去了。因为自己曾做过教师,对这些大学老师的住房遭遇十分同情。从老师们口中得知,他们就楼房外墙掉落大量瓷砖等质量安全问题反映了好几年且找过媒体,但都不了了之,一直拖下来,实在没办法,就挂了两条条幅。情况弄清楚以后,便拍摄了一组照片。成都是一个很开放、包容的城市,这是民生问题,我相信拖了好几年的楼房质量安全问题会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得到解决。的确,这组照片引起全国很多主流媒体关注并转载、跟进,政府及时做了回应并很快得到解决,老师们过了一个安心的春节。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从摄影实践中来看,纪实摄影具有批判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尽管比较碎片化,在纪实摄影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这种功能随着传播媒介的发达会越来越被放大。比如中国著名摄影师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的希望》,其拍摄背后的故事是艰辛的,但获得的意义是非常大的,直接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实施。说实在话,拍摄这一类社会纪实题材,是需要勇气和责任心的,而且要坚持实事求是。秉持这一原则,这类题材拍过几组,社会影响都很大,关键是问题也都能得到解决,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应对舆情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比如《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乡村小学》、《三车道变一车道》、《纸壳门》等(这是当时的百度热词)。我并不期望每一组照片都能产生社会影响,或者改变什么,推动什么,即使是最著名的摄影师也没办法达到这么高的要求,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善于拍、敢于拍,这就是纪实摄影的意义所在——它能忠实的纪录并反映出社会时代发展中的某个特征、某个印记。除了社会纪实题材以外,我还拍摄了一些人文地理的题材,这类题材大多数摄影师会关注民族地区,我也不例外,以前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深入大凉山,也有很多难忘的拍摄经历。这一点在我拍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一些故事来。比如四川凉山惊现“阴阳河”景观,这也是百度热词,当时从攀枝花返回成都高速路上,在冕宁县泸沽镇安宁河,无意中看到河水一半清澈一半浑浊呈红色,有些不寻常,便下高速走访当地村民,询问原因,然后拍下了这组传播率高的图片。可以这么说,我拍的多数照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image.png

《掉渣楼》

2015年12月6日,成都一住宅楼外墙瓷砖掉落,引居民悬挂条幅。


image.png

2020年1月25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都宽窄巷子限流。


image.png

2020年8月11日,成都遭遇暴雨袭击,一名快递小哥在雨中骑行。


image.png

2020年9月24日,四川阿坝松潘,修建中的成兰铁路。


image.png

2020年12月8日,成都金牛区一酒吧因新冠肺炎确诊者涉足过而被封闭。



杂志:您的作品以纪实摄影为主,在您看来,纪实摄影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在哪里?


高寒:很多摄影大师的成名作品都来自于纪实摄影,因为它真实的记录了世界发生的那一瞬间,可以给时代留痕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纪实摄影中的留痕,在于这张图片具有的代表性,常常融入摄影师的思想,可以代表某一个群体、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个时代特征等等,像马克·吕布、布列松、威廉·克莱因、解海龙、侯登科等,因此纪实摄影其一具有真实性;其二,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反之亦然;其三具有资料性、历史性、文化艺术性。这就是纪实摄影的魅力与价值。比如,美国《生活》 杂志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拍摄的胜利之吻,这幅照片的魅力与价值在于二战胜利,战士与民众的欢腾激情。尽管这幅照片引发过争议,有人觉得是摆拍,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幅照片具有标志性意义。放眼当下,在纪实摄影中,摆拍或者PS仍然存在,这不仅违背、歪曲了纪实摄影的本真,同时还反映出摄影师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问题。在纪实摄影中,我不反对场景重现(必须注明),但对摆拍或者PS嗤之以鼻。在纪实摄影中,我们必须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坚持不干涉摄影,抓拍“决定性瞬间”,以求达到“一瞬万年”之图。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纪实摄影师追求的至高境界。纪实摄影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总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纪实摄影师是社会的参与者也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和旁观者,他通过光与影,巧妙的构图,把万象社会浓缩、凝聚于一张照片,引发观者思考、共鸣。我想这就是纪实摄影的魅力和动力所在,它会不断推动纪实摄影师继续前进。我可以引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来概括对纪实摄影的追求: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image.png

社会生活《家门口》


image.png

社会生活《零食的诱惑》


image.png

社会生活《站在山顶的儿童》


image.png

烛火,成都文殊院。


image.png

《眼睛》



杂志:对于同样喜欢纪实摄影的新人来说,从器材的选择到拍摄技巧,可以与大家分享些您的心得吗?


高寒:现在的摄影器材种类繁多,且越来越先进,选择空间很大,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很多新手来说,的确不容易把握。我的基本原则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包括职业、收入、志向等等。此外,拍摄什么内容,也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具体到纪实摄影,并不是简单的街拍、乱拍,要有一定的主题,代入思想,不断积累经验,达到从量到质的提升。这就要求纪实摄影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人生历练、独到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缺乏了这些因素,拍摄的照片再怎么精彩也是没有灵魂的。正如著名摄影家布列松所说,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本期采访嘉宾】



摄影师:

image.png


高寒,笔名高一寒、一寒、聆风,作家、纪实摄影师、资深媒体人,是多家有影响力的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摄影,于我而言,是一种业余爱好,喜欢通过镜头,留下世界上最好的一面,同时直面不好的一面,以期影响或推动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种想法影响着我更倾向于拍摄纪实题材。

算起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接触相机到现在,摄影有二十几年了,人生几经磨难,但仍处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状态。因为,通过一些照片的表现、表达,你可以发现摄影师的价值与意义。